杨瑾(江西)的诗《处决大象》
马戏团的这头大象
是台柱之一
几十年以来
它跟随马戏团
在世界各地穿梭
每一次的演出
它都很精彩
孩子们可喜欢它了
纷纷摸着它的鼻子
和它合影
可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
这头大象袭击了驯兽师
它用它那条粗大的鼻子
把驯兽师的脖子
打断了
驯兽师在送往医院的途中
就咽气了
马戏团上上下下一致通过
要处决大象
是用枪来射击呢
还是用刀剑砍杀呢
最后决定
用吊车把大象吊死
吊车轻轻摇晃
绞索咔嚓咔嚓作响
吊在半空的大象
一动不动
围观的人群中
有人脱下了帽子
庞华精读:
据说,一头大象的寿命大约60到80岁。这一点正是本诗所谓“几十年以来”的准确性。“马戏团的这头大象”正是这样一头几十年如一日为马戏团带来精彩演出的,但其命运呢最终走向哪里?大象的命运像人一样,充满不定数。在被驯服的情形下,它循规蹈矩。但是它内心还是有不可磨灭的兽性——如果它有兽性,与我们何异?有几人敢说自己兽性泯灭?兽性大发之际,尤其憋了几十年的兽性,必将残忍不睹,“它用它那条粗大的鼻子/把驯兽师的脖子/打断了”,而这也不过是事情表象,深一层的意味在于大象对于“驯兽师”的致命嘲弄。驯兽师的结果,由此也导致了大象可悲的命运。人类是多么的复杂!积极研究着如何让所谓的“罪犯”施以惩处。大象的残忍衬出了人类更加的残忍。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果?兽性完全是毫无理性的。大象可以有,人类不可以有。本诗恰恰偏偏呈现了人类的极其残忍:“用吊车把大象吊死”,尽管出现了“脱下了帽子”的围观者。由此我们可以读出,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抗争之志。但仅仅如此,还不足以打开本诗的广阔性。本诗意在用大象的命运直指人类的命运。是以,我认为本诗的质感,不仅在于其现场感的具现,更在于其深度的追问。大象不过一符号而已,完全可以置换为人类本身。人类对人类所作的残忍的一切,历历可数,全球证据大量,夫复何言?诗的结构层次极为清楚,123,左中右上中下。1写大象的劳苦功高,2写大象的“越轨”和导致的“悲剧”,3写“灵长”的人类多么“灵长”地惩处大象,极尽“刑具”之狠。我读史记,往往痛感人类的“兽性”简直无以伦比。本诗在此触痛我的内心。另外,我再说一次,分不清何为叙事和叙述的人,尽量离远点诗,诗就是呈现人类存在、此在、自在状态的,除此以外,无论口号多么雄壮牛逼,终究是假大空。人即诗,诗即人,诗里没有作者心跳,绝对废诗。好诗必须打动人心,感动人心,不是要读者痛哭流涕,痛哭流涕是最初级的,而是要使读者想哭哭不出,深深自问自己有人性还是兽性不改。
